武当道教·武当道士·武当道塔

        武当道教:是中国道教的一脉,为我国本土宗教。发源于我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本土的方仙道,是通过崇拜诸多神祀多神教原生态的宗教形式的宗教。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老得道成仙、济世救人。以”为最高信仰,是化生万物的本原。道教在古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东汉道教教团产生以后,天师道奉老子为太上老君,至南北朝时道教以宗教团体的形式逐渐完善。武当山自古就被称为仙山,是全国道教名山,汉晋以来这里一直就有道教信徒活动,唐、宋、元、明一直受到历代宫廷的重视,明代达到鼎盛时期,历任皇帝亲自策划营建武当庙宇,弘扬道教。

 

        武当道士:是武当道教的从职人员,亦称神职人员,他们都信奉道教教义并修持道术。道教经书《太霄琅书经》记载:“人行大道,号曰道士。士者何?理也,事也。身心顺理,唯道是从,从道为事,故曰道士。”是因为道士们的行住坐卧,举念运心,即生活中的一切思想言行,惟道是修,惟德是务,惟行道业,亦即将信“道”、修“道”、行“道”并将此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道士们的生活内容及其特点即是由此而决定的。主持道教宫观事务的道士,因担任的职务都有相应的称谓,如方丈住持高功监院执事,以及所谓“三都五主十八头”。即“三都”是:都管、都讲、都厨。“五主”是:堂主、殿主、经主、化主、静主。“十八头”是:库头、庄头、堂头、钟头、鼓头、门头、茶头、水头、火头、饭头、菜头、仓头、磨头、碾头、园头、圊头、槽头、净头等。 另有“八大执事”即执客、执寮、执库、执账、执经、执典(点)、执堂、执号。全真教兴起之后,规定道士不能结婚,必须出家住宫观,只有正一教那些有妻室而不住宫观的道士被称为火居道士”。而为了寻真问道而云游在外的这些道士,称为“游方道士”或“云游道士”。社会上又称羽士、黄冠、真人、神仙、羽流、羽衣、紫阳、方士、冠子、先生、希夷、烟客、三元客等。道士相互间称呼,根据辈分而定,不能男女均称师爷、师叔、师兄、师弟、师侄等。道教典籍中,男道士也称为乾道,女道士则相应地称为坤道。黄冠一般是道士的代称。《礼记·郊特牲》:“黄衣黄冠而祭,息田夫也。野夫黄冠;黄冠,草服也。” 郑玄注:“言祭以息民,服像其时物之色,季秋而草木黄落。” 孔颖达疏:“黄冠是季秋之后草色之服。”后即借指农夫野老之服。 南朝宋鲍照《园葵赋》:“主人拂黄冠,拭藜杖,布蔬种,平圻壤。” 钱振伦注:“《礼记》:‘黄冠,草服也。’”后来亦专指男道士,女冠则专指女道士,或称为坤道。武当道教有正一道和全真道,正一道允许结婚,但不准同宿庙内,全真道不允许婚配。按道门分有混元派清微派、天仙派、玄武派、全真派正一派自然派张三丰)、白衣派等等,不一一赘述。

    

    武当道塔:为宫廷在武当首创。全国最早的道塔,皆属明永乐年间武当高道李素希之墓塔。历史上道士羽化后本不建塔,一般按汉族人民去世后传统的葬俗方式下葬,区别的是道人讲究坐化,有德行的高道可以预知他“大限(离世)”的时间,自己提前沐浴更衣,换上一套干净的道服,然后告诫弟子“我将去也”不久便羽化升天。羽化后由徒子徒孙们按照道教葬俗,将其坐入寿龛之中或棺木中,先暂时在周边地下丘坟(暂时寄放在地下,待葬),随为其选择墓地,建设好后择吉日下葬。由于李素希是武当山高道,在全国也是德高望重,曾经为永乐皇帝治理国家做了巨大的贡献,所以皇帝特许为其建塔祭祀、树碑立传。后世有品级的道人殁后也纷纷效法前辈,建设道塔。自此,开创了全国道士建塔的先河。

    李素希羽化登仙时间是永乐19年(公元1421年),皇帝下敕为其建设墓塔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他为明代皇图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不仅顺应了政治需求,重要的是稳定了明初动荡的趋势,为永乐皇帝朁位寻找到了最为让民众接受的宗教信仰的理论依据,所以永乐十分感激李素希道长。起因于他在永乐三年(1405),武当忽见古榔梅树开花结果,知为丰年之兆,便遣道士万道远等献贡朝廷,永乐大喜,马上奖赐李素希彩缎一表里、纻丝一袭、钞四十锭;次年榔梅树又结实,再进贡,又得同赏。连续两次向宫廷进献榔梅,受到皇帝的最高尊崇与褒奖,并邀李素希道长至宫中谈论治国之事,由于李素希的这一举动刚好迎合和顺应了皇帝登临大位后,缓解了永乐处于内外交困期而难于抚慰和不平静的心理,处于政治的需要,也点燃和激发了他决定大兴武当的导火索和催化剂。李素希随即被封为“榔梅真人”李本人原本就是武当德高望重的高道,为武当的道教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加之他又受到皇帝的尊崇,政治地位较高,他的羽化是武当道教的损失,在武当山督建的京城官员联名上书皇帝要求予以嘉奖这位道行高尚的道总。

    明成祖理所当然地顺应民意,准奏了请求,随即敕建武当道士李素希圣旨的墓塔,存于武当山五龙宫榔梅台之上,碑版文字为阴阳两面镌刻,青灰色大理石石质。碑文主要记载了明成祖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四年(公元1406年)《敕李素希》的圣旨两道。在这两道圣旨中,表彰了李素希“精勤至道”的事迹及两次向皇帝敬献榔梅果后,赏银80锭,彩缎2表里,丝衣2袭,以及皇太子令旨。该碑通高19厘米,宽80厘米,厚17厘米。赑屃座高50厘米,长14厘米,宽80厘米。碑阳刻文16行,行31字,碑阴刻文21行,行51字。碑文如下:

碑阳,两道圣旨。

敕五龙宫道士李素希

    昔者高真,学道於武当名山,折梅枝寄榔树,且祝曰:道成此枝即活,花实而熟,后果如其言。自是以验岁之丰歉,太平岁丰,花实而繁,其遇岁歉,花而不实。今树尚存。问诸故老人,久无花实,此者尔素希以实数百遣人来进,诚为罕得,莫非以尔精诚所格,祝釐国家,故能感动。高真降此嘉祥以兆丰穰也,兹特遣道士万道远斋香诣高真道场以焫,以答神贶,并以綵缎一表裹、纻丝一袭、钞四十锭赐尔,尔其恪尽乃心以祈茂祉。

    故敕。

    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六月十九日

    敕五龙宫道士李素希

    去岁高真,效祥梅成实,已兆岁丰,尔遣人来进,今岁复然,诚为难得,稽之於古间或一见,尤以为希。遇兹二年两见其实,皆由高真翊卫国家,尔辈精意祝釐所致,兹特遣道士陈永福斋香诣高真道场,以答神灵,并以綵缎一表裹、纻丝衣一袭、钞四十锭赐尔,宜茂益精勤,以臻至道。故敕。

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七月初五日

    碑阴刻永乐父子二人各写圣旨、令旨各一道。

钦差礼部左侍郎臣滢:     

    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1年)九月二十四日,于文华门启:“大岳太和山兴圣五龙宫提点李素希,读书明理,炼性修真,志节孤高。廉静寡欲,薄于自奉,矜恤贫难,粝食粗衣,心常自足。不时举手加额曰‘愿圣皇万岁,太子千秋,国泰民安,时和岁稔(rěn),物无疵疠(ci li灾害疫病;灾变。),四海升平。’凡人慕其德而趋向者,莫不谕以忠孝,导以慈仁,劝善惩邪,咸蒙感化,年九十三岁,无疾端坐而终。羽化之后,齿骨俱青,人皆惊异。”皇上备询其故,再三嗟悼、称许,遂谕臣滢并翰林大学士臣杨荣、臣金幼孜曰:“此老一生精勤至道,忠君爱国,人罕能至。观其骨青,死必为神矣。”至于次日早,皇上又复倦倦轸念所有原赐敕书二道未经勒石,以传永久。奉皇太子令旨:“他真是修行得道的好人。父皇比先赐他的敕书,你而今去都与他镌在碑石上。休泯没了这等好处,敬此。”谨同钦差到山建醮,隆平侯臣张信、礼部尚书臣金纯、工部右侍郎郭进、委令均州守御千户所正千户臣朱彝断取真石一方,以正一嗣教真人臣张宇清篆额,玄天玉虚宫提点臣任自垣书丹,遇真宫提点罗凤翔镌刻。偕户部主事臣王和、湖广布政司右参议臣诸葛平、知州臣吴礼、兴圣五龙宫提点臣吴继祖、臣施渊静、道士易本中等门均州徒,立石于本宫榔梅树之原。

    大明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2年)岁在甲辰七月初七日臣胡濙讳誌

    明代帝王为李素希造墓立塔,竖立石像生,并用高规格的为其建设赑屃碑亭,全为仿木石结构,还专门建造了高大的樃梅台,供后人祭祀膜拜,实际上也是两位皇帝都为其立碑树撰,我们可想而知他在明代的地位和他殁后的待遇是无人相匹的。李素希,字幽岩,号明始韬光大师,今河南洛阳人,生于元末,自幼业儒,不闻荣达,弃家来枕石漱流,读《周易》,明《道德》。明洪武初年为道士,居武当山五龙顶,粗衣粝食,住持五龙宫,后复退隐于自然庵,不与人接,含光守默。李素希仙逝后葬于五龙宫榔梅台后。解放后李素希墓遭到破坏,根据五龙宫龚玉才老人口述,该墓约在民国三十年(1941年)被红庙(现丹江口市六里坪红庙)伪乡长冯南亭打开,不知盗取了何物。八十年代武当山文管所将墓门封住,又被盗墓贼掘开,2010年武当山道教协会重新封堵墓门使李素希道长在九泉之下得到了安息。

    武当山自从永乐敕建道塔以后,全国就形成了一道惯例,凡属于高道羽化级别后均要建造灵塔,分一、三、五、七、九五种塔式构造,按等级建造,一般道士只能用青石围一周砌筑,多为圆形,部分为长方形,有的墓门可以建造阁楼式,层次不等,有一进、三进、五进等。

    武当山建塔的习俗,以后便成了时尚,凡是高道或是有道行的道人均要为其树碑立塔。由此也被其他名山所效法,同样也出现建墓造塔的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