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武当古建筑群历史地位及其建筑特点

武当山古建筑群中的宫阙庙宇的选址与建筑,无论在建筑风水,还是建筑布局,均为世人所折服。它汇聚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历代集体的智慧,是我国古代先民们为了与大自然抗争和赖以生存,以顽强的毅力,追求养生和长寿等经历了漫长岁月后的经验和总结,他们逐渐选择从修炼穴居的洞窟中走出,挑选了最符合人居俱佳环境和风水较好的地带,如向阳避风、柴方水便等,同时具备人们方便生活以及登山所选择的最佳线路。现存建筑的选址,主要体现了我国唐、宋、元、明、清五代汉族世俗和宗教建筑的建筑学和艺术成就。武当古建筑群坐落在沟壑纵横、风景如画的鄂西北山区的武当山麓,敕御建筑自唐代李世民伊始,武当山就长期倍受宫廷和帝王的高度重视,宋代逐步扩大建筑,元代已形成初具规模,到了明代,建筑逐渐规范、有序,完成了真武修仙的故事中在全山的建筑体系。这些建筑构造,集精巧的结构和各类精湛的雕刻艺术于一身,充分显示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力,均代表了千年来的中国汉族艺术和建筑的最高水平,其历史价值与建筑风格也代表了武当山在明朝宫廷中的地位和重视程度。

武当山古建筑群1994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以绚丽多彩的自然风光和那富丽堂皇的古代建筑及其璀璨夺目的传世宗教文物取胜,为世人所向往。自唐以来,历朝皇帝敕建宫廷庙宇,特别是明代达到了史上的鼎盛期,所有建筑均由皇帝亲自策划营建,其管理道教的事物始终有皇室派员统一管理。武当建筑规模自成体系,无论是整体建筑,还是单体建筑、以及小品建筑等等,处处体现皇家建筑的霸气。现存建筑规模之大、规制之高、构造之严谨、装饰之精美,神像供器品类众多,在中国现存的道教建筑中都是绝无仅有的例证,在世界上也是独特、稀有的。

    武当山宫观的历史地位

其一,古建筑中的宫阙庙宇的选址和建筑,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世俗和宗教建筑的建筑学和艺术成就,这些古代建筑代表了千年以来的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和建筑的最高水平。

其二,武当山从唐代被封为72福地之一,在全国的“洞天福地”中名列第九,时间悠久;元代,武当再次被封为天下“福地”之一。宋代,武当被尊称为“大岳”;永乐十五年(1417)加封为“太岳”;明嘉靖皇帝第三次加封武当山为“治世玄岳”。封建皇帝多次加封,地位殊荣,使武当山的地位驾驭五岳之上,在全国人民的心中形成了一个共识就是“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的现实。

其三,在规模上,也是居天下榜首。主要建筑分布在以天柱峰金殿为中心的群山之中,如银线串珠在长达140华里的古神道沿线,所有的建筑均围绕真武修仙的故事而建,一个主题,一气呵成,旷古未有。

    明代武当山建筑特点

武当山现存建筑,虽然凝聚了历朝工匠们的智慧,但是大部分建筑都属于明代宫廷建造的遗留,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说代表了明代皇家的建筑风格,故此以明代建筑风格为基础,总结有如下特点。

1、规模宏大  气势磅薄

明初明永乐皇帝再次掀起了大兴武当的高潮,在全山140华里的神道上,按照北宋成书的《玄天上帝启圣录》的神话故事,自净乐宫至天柱峰依次按故事发展的顺序,并根据情节的需要,选定建筑规模的大小、等级,象一线穿珠,明代帝王,在唐、宋、元代建筑的基址上进行改造、移位、重新选址,或扩建、或改建、或缩小、或提高等级等多种方式,并且丰富了建筑内容,增加了亭、台、楼、阁,路、桥、轩、榭等建筑。仅永乐皇帝就敕建有九宫八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使武当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筑体系,明代诗人描述武当山是“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楼台掩映金银器,林岫回环画镜中”的壮观景象,这是对武当山建筑规模宏大的最真实的写照。

武当地域问题,历史上说法不一,历朝管理范围也不等。有史记载,元代号称武当方圆六百里,明代钦定方圆八百里。四至边界明代有两次划定,第一次钦定最早的四至边界是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六月初六日钦定武当山保护范围,宪宗皇帝敕谕碑:“钦奉皇帝敕谕官员军民诸色人等,朕惟大岳太和山乃玄帝显灵之所也。形胜盘踞八百里,东至冠子山,西至鸦鹕寨,南至麦场凹,北至白庙儿。其中峰岩滩涧宫殿祠观庙宇河桥并峙横跨非一,盖神妙莫测,冲用潜通。上以默佑国家,下以福庇生民。故历代以来崇之不替,而我祖宗尤为重焉。兹者提督太监韦贵以近年流民潜于界内砍伐竹木住种田地,虑恐日久愈加侵毁,乞敕护持。特允所请。继今一往,一应官员军民诸色人等,毋得侮慢亵渎,砍伐侵种,生事扰害,敢有不遵朕命者,治之以法。故谕。”这是官方第一次正式划定武当山核心保护区的保护范围。第二次划定保护范围明嘉靖二十六年十一月初十日敕谕保护山场,“钦奉皇帝敕谕官员军民诸色人等,朕惟大岳太和山乃朝廷崇奉玄帝香火之所,显迹灵应,赫然降临,上以佑护国家,下以福庇生民,历代以来,率加崇奉。我祖宗鼎建庙宇,典礼加窿。兹山盘薄八百里。中间宫殿祠宇,远近错列,俱当卫护。先年己尝降敕,立有重禁,奈阅岁既久,人多玩愒。近该提督太监王佐奏称:迩来各处流民潜住本山及附籍军民擅伐竹木,起盖房屋,开挖山场,任情住种,往往触犯禁例,好生不畏法度。除有先朝明旨俱在,兹特申明敕谕,凡一应附近军民诸色人等,敢有仍前肆行砍伐住种樵采,及有司官员敢有偏徇故纵奸人歹行扰害的,许提督官具实奏来,重治不饶。仍令有司查照先朝山场四至置立石碑,开列明白,永为遵守。其提督官务要严饬下人巡逻护守,虔洁香火,以称朕崇玄事神之意,亦不许怠恣生扰。故谕。”

武当山的四至范围绝不是象报道上所说的那样辖小的范围,它必须要与明代武当山道教管辖区域大小来决定,相应武当山紫霄村的财神庙至今保存有一块完整的明嘉靖二十六年的四至边界勅谕碑,五龙宫照壁旁山门内也树立有一块完整的四至边界圣旨碑,它说明各宫观都可以立,并不意味着有碑就认定是该地的庙宇界碑。古代尤其是边远地区的庙观,为了展示自己属于皇家管辖的地盘,故意炫耀其地位,告知世人不得随意侵占,各范围内的属地,一般是小庙立四至边界碑者居多,当然它有立碑的资格,本身属于皇家庙观的管辖。武当界碑除五龙宫为大庙观外,其余均为小庙自己所立。因此,不能说立有此碑就能认定此地就是边界线,也不能因有该地名者就一定要限定是此地,重名者很多,要考虑地域关系的真实性,立碑不足为奇,它就像当今张贴的布告一样,但不能作为边界的定论。

武当地域广阔,东至河南,西至陕西,明成化十二年成立郧阳府后,国家为了稳定这一代严峻的局势,很快明确责任界限,仅四年后就出台了管辖权,明成化十六年五月初七日敕谕:“皇帝敕谕内官监太监韦贵,迩者新设湖广行都司,荆州、襄阳、郧县三府所属州县并卫所,及河南南阳府之淅川、内乡县,陕西汉中府之白河县,西安府之商州及洛南、商南、山阳县与郧阳接界者四十余处,先年流民编入版籍者,尝令加意抚禁,但恐又有潜来趁食者,难保不复啸聚为患。今特命尔,不妨原管事务分守前项地方与大理寺右少卿吴道宏用心协力,悉照节次禁约事例,斟酌随宜而行。常川督令三司、分守、抚民等官,严督所在军卫有司及各该山场巡司,操练官军民壮,修理城池,抚恤军民,禁防流逋,缉捕盗贼,保障地方,倘有草寇窃发,即便公同吴道宏,量调所属官军民快,作急扑灭,无令滋蔓。若有应与各该连界镇守总兵巡抚等官计议者,亦须从长计议而行。应奏请者,具奏定夺。不许偏执己见,互相矛盾,致坏地方。尔为朝廷内臣,受兹委托,尤须持廉禀公,输忠殚虑,务俾事妥人安,盗贼屏息,地方宁靖,保无他虑。斯为尔能,尔其钦承毋怠。故谕。”这是宫廷对武当山第一次明确管辖范围。圣旨进一步确定了武当山实际管辖地行政区划。但是,方圆八百里的称谓并不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实际上早在永乐十六年(公元1418年)十二月初三日《御制大岳太和山道宫之碑》的圣旨中提出了“武当山蟠蜛八里余里”,那时候就有武当方圆八百里的之说,这时期应该是个概数,真正有确切的合法范围当在明成化十六年。

2、等级齐全 类型多样

在雄伟壮观的古建筑群中,设计师采用多式样、多风格、多等级的手法,以增加建筑的灵动感和美感。设计师根据地势的高低和平缓,来布局建筑的大小,一般用纵横两条轴线,采取递进、渐悟和豁然开朗的方式,向世人展示其建筑等级的庄重与威严,把宫、观、庵、堂的规制分别置入,式样有硬山、悬山、卷棚、攒尖、箓顶、歇山、庑殿等多种,各宫观富于变化,根据体量大小、色调深浅、外观型制等,尽量使整体建筑高低错落、变化有序,让观者始终保持百看不厌、百观不烦;武当山建筑类型广泛,式样齐全。殿宇、楼阁、厅堂、亭堂、轩、榭、牌坊、无梁殿、塔桥(多类型)、牌楼、坊、舫、台、廊坊、门等所有建筑,应有尽有。表现出类型多而不重,式样变化有致,用材广泛。各项建筑的设计、构造、装饰、陈设,不论木构建筑,还是铜铸殿堂、石作岩庙,以及各类神像都达到了很高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武当山你还可以看到任何类型的建筑,专家感概“北方有的建筑武当有,没有的建筑武当也有”的评称,武当山建筑等级齐全、类型多样、自成一体,蔚为壮观。

    3、建筑霸气 独领风骚。

    武当山建筑是“皇权”与“神权”结合的产物。帝王处于皇图的需要,在特定的历史情况下,永乐皇帝朱棣为了巩固政权,稳定民心,竭力宣扬“君权神授”的思想,逐步实现他在武当山的建设,完成他的政治规划。不惜代价,抽调全国高级建筑师及其与建筑相关的专业人才,包括风水大师等亲临武当勘察,命武当道士孙碧云“相其广狭,定其规制”钦选能工巧匠,选拔技艺高超的十大建筑作头,从全国各地陆续到武当报道,并任命其职责,总设计师仍然为北京故宫的设计者蒯福、蒯祥父子,建筑严格按照宫廷那样规矩、庄重和肃穆,表现出明代皇家的官式建筑风格,无论大小建筑均用统一定制,显示出浑厚、高大、巍峨、壮美,每栋建筑均体现“高大的崇台、浑厚的墙体、流线的屋面”,主体建筑壮观雄伟,附属建筑错落有致,亭台楼阁、飞檐走兽,威严肃穆。院落地墁讲究规整、统一;甬道采用“一统天地”自前至后一条轴线,中轴神路呈弧形,用大型石材铺作;室内地墁满铺金砖,神像及供法器一律用铜铸鎏金铸造,陈设庄严、考究。

武当古建筑群无论从外观还是结构细部,均体现出设计者与工匠们的细腻,重点突出“高大的崇台、浑厚的墙体、流线的屋面”三大特点,每栋建筑的基址以规整的条石为主,设置于高台之上,墙体下部一律采用石雕须弥座,少量用砖雕,展现出建筑的华贵、庄严和富有,墙体浑厚高大,给人以稳重、踏实之感。屋面任何棱角线均采用流线型线,让建筑产生起伏变化,把生硬呆板的直线转化为流畅、舒展的线条,增强人们的审美视角。

4、质地多样 富于变化

所有宫观通过不断变换材质,变换式样、变换结构、变换空间,变换等级,来提高人们的视觉疲劳。主体变换重点是从用材和建筑等级,神话故事的情节觉定其等级,位置来决定建筑形制,以地理位置大小来确定选择宫观,同时以真武修仙故事的顺序和整体情节中的主次,来决定分配宫观的建筑质地。如大木大式建筑、大木小式建筑等,或根据建筑级别的高低确定使用金构建筑、银构建筑、铜构建筑、石构建筑、铁构建筑、木构建筑、砖混建筑等,各种质地交替使用,既能显示了出皇家的富丽,又突出地表现其建筑节奏的韵律与精美,让人们增加敬仰感,以及产生更多联想和迫切欣赏的欲望。

    5、风水布局 出奇制胜

武当山建筑由于是皇帝钦定,所以,全山建筑均按照其地理位置、山势与地形、方位朝向来考虑其建筑的体量与式样,特殊的地形地貌打破常规,以地势态势而定,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使其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如太子坡、五龙宫的建筑,地理位置受到严重的缺陷,设计师均采用建造“九曲黄河墙”、影壁、祭坛、焚帛炉、多门等多种方式回避地理的先天不足。由于地势的关系,正门都设在北侧,按常规的情况下,一般的正门都设在正前方,但由于武当地处大山,多数地形狭窄,尤其是正面,几乎都是沟壑或峭壁,它的主要原则且不能改变,必须有“靠山”这一不变的规律,在山区很难找到一块开阔地,为了避开这一缺憾,规划设计师采用了“侧进”的办法,为了转移人们的视线,特意将通道入口用高大雄壮的山门,门内设置一条夹墙复道,线路巧妙,居高临下顺势铺设,道路线条犹若黄河之水下泄奔腾,九曲迂回,引人入胜。空旷之处多采用隔墙、房屋、影壁、廊坊等进行隔断,或采用多种方式并进使用。建筑内部用壁画、牌匾和造物等景观,采用引导思维先入的方式进行提前渲染,激发常人思维,有些采用历史典故或文人诗句,通过“文借景生,景借文传”,与民同乐,具有诗情画意,通过用这些来淡化主体建筑方位,用人文哲理来转移人们的视线,尤其对建筑方位的考虑进行干预,让重点不自不觉地导引到人文,错开了风水上的弊端,起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

注重地理环境和山势的自然变化,建筑与风水密切配合,虽讲究风水,但又不拘泥于风水的原则,有些采用后天弥补法。所有建筑以地域大小,本着尊崇自然,依山就势,广狭得体,无论在宽广的地域,还是在狭小的凹谷间,设计者始终坚持遵循皇家的尊严与霸气的风格,甚至在很小的建筑中对风水也很用功,均已大格局、大风水的思想选择,以小见大,处处体现是皇家风范,给人以意想不到的震撼力;

6、规制严谨 大小有序

  武当建筑总体布局规制严谨、设计巧妙、主次分明、大小有序。主要突出“纵向延伸,横向发展,左右对称,错落有致”,轴线为宫殿式,讲究天圆地方与五行搭配;在结构上,以砖木、砖石结构为主,用料大气,稳重朴实;在选址上,重视风水学,注重藏风聚气、通风朝阳,尊崇“前有罩,后有靠、左右抱”,这种理念丰富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为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对后来世俗的古代建筑提供了较好的借鉴;单体布局在建筑式样上,早期建筑主要以歇山顶式为主,包括半坡屋面也讲究等级外表,如南岩宫的两仪殿、玉虚岩等。所有建筑,无论大小,包括小岩庙在内,都设置青石崇台,室外全部为青石墁地,室内满铺金砖,最大限度地保存岩体的地形地貌,使空间最大化;

    体现皇权至高无上。各宫观建筑严格按照总设计师的意图建造,从不因为小型建筑而可懈怠、过渡的建筑而去臆造、内部陈设可随意简陋、空间环境不讲究布局等等。所有敕建的殿堂庙宇和赏赐,无论大小均一律钦降御器;内部陈设与装饰均设计的富丽堂皇;大小设施与微小的细部均一丝不苟,无不展露出皇家的高贵与尊严。

7、依山就势 宛如天成

全山建筑分布于沟壑、山间、洞穴、峭壁等赫然的位子,均表现出布局的险峻、自然、得体、协调、统一。建筑以山就势,利用自然的峰峦坡坨,崖涧沟壑,水谷洞穴等巧妙构思与设计,使建筑与自然混为一体,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建筑与自然和谐是古人在建筑中的总结和创造,也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人类很早就认识到自然界是人们最好的朋友,人类与天地万物间有一种交感的关系,人们需要吸收自然界中的营养成分,它们又有一种依存关系,所有均离不开自然,自然界也赐予更丰厚的汇报,道家认为只要你善待自然、呵护自然、顺应自然,和谐相处,你就会得到好的回报。反之,你任意宰割和奴役自然,滥伐森林,对林木采取“竭泽而渔”的态度去破坏自然,你就会得到应有的惩罚,山体就会滑坡,村庄就会被淹没,洪涝就会降临,灾难就会随时发生,先人们为了保护自然,他们耽心会遭受人为无端的破坏,就想了个万全之策,即神化自然,有意把自然界中的山、水、日、月、星、河、谷、花、草、木等,统通安排有神位,神灵是神圣的,任何人不会随便去亵渎、破坏和侵扰,万物有灵的思想一直被道教徒们作为他们的信奉宗旨。因此,那些古代的先哲们,如修炼家、道家、隐士们率先到名山大川中去修身养性,在自然中“纳日月之精华,吸天地之灵气”已此来达到长生久视之目的,道教崇尚自然、和谐自然,始终没有偏离他们的宗旨。他们善待自然、感悟自然、效法自然、热爱自然、追求万物的和谐,达到了宗教可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使山水更富于灵秀、生态平衡、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静谧空间。

明永乐皇帝也是一位和谐自然中最受尊敬的人物,他早在明初大兴武当山时,就专门为提调武当山的隆平侯张信等人下有圣旨:“敕隆平侯张信、驸马都尉沐昕,今大岳太和山顶,砌造四周墙垣,其山本身分毫不要修动。其墙务在随山势,高则不论丈尺,但人过不去为止。务要坚固壮实,万万年与天地同其久远。故敕。”从这道圣旨中可以看出明成祖对武当山自然环境倍加重视,实际上也是对全山保护自然环境的明确要求,告诫必须严格遵守道教的崇尚自然,保护环境,以达到人文与自然和谐统一。“其山本身分毫不要修动”这就是封建帝王的最高指示。这一观点,除不能违背道教思想外,更重要地给后世的帝王也敲起来警钟,确立了一个“永不改变”的保护理念,使武当山在建设中又增加一道保护墙。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建设者们没有忘记永乐皇帝的指令,始终贯穿一条红线,保持山体的自然,宫殿随其山势的高低,借势营造,使其建筑大小得体、排列有序、错落有致,宛若天成。整体布局与单体建筑协调,接待区与祀神区和生活区在空间上布局适中,各个庙宇的格局与构思严格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方案进行,式样、体量、颜色、空间、奉祀等,都显示出干净、高贵、清幽,天地通灵,高不可攀的境界。他为后世建筑制定了一道清规戒律,没有人敢逾越。所有建筑,与周围险峻的山峰,陡峭的崖石等自然环境浑然天成,绿瓦、青瓦、飞檐走兽、红色的墙体、和谐的彩绘,坐落于大山的怀抱,朝夕不时飘浮着几缕青烟,给武当增添了几分神秘。这些建筑虽由人工,宛若天成。武当道教建筑融宫廷式建筑与道教特色于一体,建筑艺术独特,审美价值高,就像一颗颗珍贵的艺术品。武当山建筑特点明显,特别是人文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统一,成为武当山建筑中的一大亮点。

    8、完美构思 博采众长

武当山总体建筑设计思想,以祀神为主题,以故事情节

为主线,全山统一规划,建筑一气呵成。建筑严格按照真武修仙的故事进行全面设计与布局的,皇帝专门为一位所谓的“神人”,围绕着“神”的一生,营造出二万余间三十三座庞大的古代建筑群,在全国实属罕见。故事情节生动,设计周密、完整,从真武出生到入武当山修炼,然后又精心设计出细节,如意志不坚返回途中,遇紫元君用“铁杵磨针”的故事点化,回心转意之处设计回心庵、回龙观等,通过艰辛的修炼后得道修成正果,升天时为“五龙捧圣”的盛况,又在琼台中观授册,大顶受封为北方大帝等等。故事与规划的完美,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每座建筑切入为一个主体,将一个凡人逐步推向神仙的过程;而建筑也是从太子出生地开始到金顶受封为神仙结束的经历,设计是从净乐宫的俗人到帝王,即所谓天柱峰紫金城内坐上金銮殿,将一般建筑推向最高建筑等级的全过程,中途迂回曲折,渐向高潮,最终故事与建筑双双完成,达到圆满,让观者心潮澎湃。设计者吸收了古人建庙祀神的经验,尽量将专庙祀神与整体故事相统一,单体建筑与整体建筑布局相协调,致使全山建筑房屋达到二万余间,塑造神祀数万尊,且都是御赐铜铸鎏金神像,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例证。

    武当的设计者在吸取古人的建筑手法的前提下,不断创新,让建筑的品味无穷彰显。武当整体布局与单体建筑、小品建筑达到了形态上的和谐性,采用新的思维方式的一致性,让地域布局与设计思想统一,吸收历代工匠对原来建筑布局进行沿用和改造,借用风水、改善风水,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在“显山露水”中获得更大的优势,处处体现神威,张扬建筑个性,且又适度,彰显帝王威严,且又示慈祥。在建筑形式上采用后高前低,观者步步仰望,让轴线延伸,左右对称布局。特别注重有些地域空间受到局限,设计者大胆采用“三横三轴”或“两横三轴”等多种建筑手法,坐标中心不变,左右相互延伸,同时采用左右对称法、错落对称法等,使空间无限变化。包括崇台的设计,门窗的变化,以此来解决人们的心理向往和精神需求,让古代建筑与今人对话,产生共鸣。此法布局,只身入内,犹若迷宫,让人顿感天地玄黄,有超越时空的感觉,让想象力更加丰富。在创意中尽量依据功能用途延伸,体现了古代工匠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对客观世界的态度。把神祀的位置根据人的思维接近,似乎人神走近,贴近生活、贴近现实,使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紧密联系,让人们最崇高、最纯净的心灵和宇宙人生的具体对象相交融互渗,产生心物交感,由此创造出深远的意境。

    9、建筑舒展 自然静谧

    建筑文化本身就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建筑财富的总和。古人把宗教建筑与道文化设计紧密结合,通过“神”与自然来具体表现,因此,建筑与神的关系显而易见。其实古人对“神仙们”静谧的生活,特别考虑到象常人一样,物资与精神世界第一,居住环境的舒适和物资与精神文明相结合,由此影响人们情感世界,这种美好的景象往往会使人们对其产生共鸣,那种欲望、那种迫切,会带来一种大众的正能量,人们有感而生情,怀念能回归大自然、返璞归真,希望有神仙那种自由自在的浪漫生活。让道教文化的符号先植入建筑,同时把道人的修炼思想也在建筑中完美地体现,把“道”浓缩在庙宇的各个角落,包括道人修炼场所、修炼境界,那种“清静无为”“抱一守素”“道法自然”等等,讲究“曲径通幽处”,使老子“崇道贵静”的思想完全展现其中,从而达到幽静。建筑且又在深山之中,人们若身临其境,通过文化的铺垫,那种空灵、幽静、感观、体现、静悟,可以完全在静谧中的享受建筑文化的魅力,在幽静中能够感受到静谧的宁静,在全国名山中唯独武当山个性最为突出。  

    10、设计思想 天人合一

武当山建筑细腻而精美。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与建筑设计思想,使它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武当山建筑,主要体现在设计者始终坚持在树立“天人合一”的建筑观上,思想融汇了自然与精神的协调,引导人们对上苍的敬畏,告诫民众天是有意志、有人格的最高主宰者。强调天与人的关系是紧密相联的,中国古代的先哲们以朴素的传统观念观察整个宇宙。庄子认为“天人合一”的基本思想就是“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为一”,《乐记》提出“乐者天地之和,礼者天地之序。”把宇宙之气永远处于和谐、有序的运化之中。将老子“天道与人道间,天人相通,精气相贯”老子又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就是提倡尊崇规律,顺其自然。天人合一”就是重视自然环境与人居环境间能够互相交流,和谐共生。建筑与环境得到融合和渗透。

“天人合一”建筑观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中心思想,是古人的伦理观、审美观、价值观和自然观的深刻体现。纵观全山建筑,设计者的设计思想是通过塑造一个人物,由人至神的全过程,由人间到天界、平原到大山巅峰,围绕一个故事,一条线路,一套完整设计方案,在方圆八百里的地域中无限地放大,在地处深山中建设一条美轮美奂的宫廷建筑,犹若苍穹中的仙界,在世界上极为罕见!其主要建筑,代表了我国十四世纪古代建筑中所包含的铸造艺术、鎏金技术、石雕艺术、木构艺术的最高水平。其独特的设计思想,深深的渗透于中国的古代建筑中,包含建筑文化,成为中国独树一帜的宗教建筑,完美地体现了天人合一建筑思想,它不仅对中国古代建筑影响深远,而且对世界各国影响至深。


作者:赵本新

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