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山最高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如擎天一柱,四周有72峰环揖拱立,形成“七十二峰朝大顶“的地貌奇观。  坐落在天柱峰上的金殿是武当山古建筑的精华。金殿内供奉着真武大帝的圣像,以及捧册端宝的金童玉女、执旗捧剑的战将等,其造型艺术达到了后来者不可企及的水平,是我国古代铜铸艺术的瑰宝。



       金殿是铜铸仿木结构宫殿式建筑,类似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建造在天柱峰顶约160平方米石筑平台正中。据《明史》及《武当山志》记载,金殿全部构件在北京铸成后,由运河经南京溯长江水运至武当山,拼装榫铆而成。永乐皇帝对运送船只还专门发布一道圣旨:“务要小心谨慎,遇天道晴朗、风水顺利即行。船上要十分整理清洁,不许做饭。”


       铜铸鎏金的金殿为重檐庑殿式仿木结构,结构殿身的立柱、梁枋以及瓦鳞、檐牙、窗棂、门限等诸形毕备;面阔进深均为三间,高5、54米,重檐迭脊,翼角飞举,上饰龙凤、天马、仙人等吉祥之物,栩栩如生。


       金殿处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加之建筑技术的高超,随气候和风云变幻,时时会出现陆海奔潮、飞蚁来朝、祖师映光、平地惊雷、雷火炼殿等奇观胜景。其中雷火炼殿是最让人惊心动魄的!


       古时的金殿没有避雷设施。每年夏秋雷雨季节,当雷电交加时,金殿周围闪电奔突,不时有巨大的火球在金殿左右滚动,耀眼夺目,遇物碰撞即发生天崩地裂的巨响。有时雷电划破长空,如利剑直劈金殿,刹那间,武当山金顶金光万道,直射九霄,数十里外可见武当峰巅之上,红光冲天,其景如同火山喷发,惊心动魄,神奇壮观。


        而在这无数次的雷击电劈之下,金殿却泰然自若,毫发无损。而金殿左右的签房、印房和后面的圣父母殿,均是砖木结构,自打金顶修造了这些建筑后,因“雷火炼殿”被击毁和烧毁数次,轻微的损伤就更难以胜数。八十年代后期,金殿后的一棵千年古松也因此而丧生。令人奇怪的是,经受过一次次雷击后的金殿,不仅毫无损坏,无痕无迹,而且更加金光闪耀,新灿如初。雷击一次,好像回炉冶炼了一次,如同古诗云:“雷火铸成金作顶”。于是,雷火炼殿就成了武当山金顶的一大奇观。


        人们传说,真武大帝既怕香客染脏了金殿,又怕偷走了金殿内的稀世珍宝,便每年派雷公、电母来洗炼金殿。一是把金殿上的污物除去,保持金殿清洁干净;二是使图谋不轨的小人心惊胆寒,魂飞丧胆。



武当山“雷火炼殿”解谜

---------“雷火炼殿”是武当山动八景之一。

“雷火炼殿”最早见于清乾隆九年王概《大岳太和山纪略》和清代光绪十年党居易《均阳志》,民国熊宾的《续修大岳太和山志》也记载了此类信息,其它明代文献资料均无记载“雷火炼殿”之事。据历代老道长口碑相传和亲身经过炼殿经历的道长回忆,炼殿时金殿屋面有一团火球上下或左右滚动,火团周围的火苗呈绿色,炼殿后的屋面,犹如去污后清洗般的干净、明亮,说明清代出现了雷火炼殿无疑。

 

 

武当山金殿,敕建于明永乐14(公元1416)年,为什么明代建筑到了清代才出现这一奇观呢?查明代永乐以后的明代武当山志书,均未提及“雷火炼殿”之事,原因是清代文人流行和喜爱文案的加工,地方文人纷纷把自己的家乡刻画的更加美丽、绚烂,全国名山、名胜古迹的很多地方都在清代以后大量地出现了“八景”、“十景”的景物描写,杭州西湖有“西湖十八景”等等,都是清代人所为。当然,古代清以前名人写“八景”者也不乏其人,如明代王佐在《大岳太和山志》记载了驸马都尉沐昕写的“太和山八景”,文中有“天柱凌云、玉虚环翠、五龙披雾、九渡鸣水、南岩峭壁、紫霄层峦、雷洞发春、琼台霁晓”等,全国其它名胜区也有记载。而清代文人热衷于雅,可能与文风流行也有极大的关系。清代地方志书和武当道教志书都将“雷火炼殿”之事记入史册,又被民间不断地加工渲染,他们将道教信奉的玄天上帝和每年三月三巡视天界,编造成神话传说,将故事与景物融于其中,显得十分得体,使得“雷火炼殿”变得更加神奇光彩。

看来“雷火炼殿”并不是孤立发生的,而是与其他因素并存后的产物。是否与地质构造有关呢?经湖北省第五地质大队岩石鉴定中心和中南建筑设计院勘察论证,“武当山石质为绢云母石英片岩,主体地层为距今10—13亿年前的上元古界大山喷发岩及沉积砂砾石,在漫长的地质历程中,地质经过多次地质构造运动,岩石的结构、构造和成分经受了变质,酸性火山岩变成浅灰色的绢云石英纳长石片岩,基性火山岩变成暗绿泥钠长片岩。沉积砂页岩变成绢云母石英片岩、变粒岩”武当山志书通称“金星石”、“银星石”此石质性能较差,容易风化。据专家分析,天柱峰最初有细微的裂隙,逐步发生变化。经地质部门勘察后分析,“天柱峰目前有七条节理性裂隙。即南天门至东天门、签房至金殿、北天门至印房、父母殿至北天门、西天门北侧、西天门南侧、父母殿后墙等七条裂隙。其中南侧有一条东西向断层,经太和宫、皇经堂、凤凰池而过,断层面北倾58°,断层北面层层向上推移。”

这些裂隙逐渐增大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安装了金殿这个金属导电体所致。虽然大地本身是导电体,但是石质里含有大量的云母,云母是一种绝缘物质。山体本来就有微小的裂隙,安装金殿后受外界雷击的影响,致使导电不畅,当金殿接受到雷电以后,金属放电过快、过猛,云母石放电性能差,承受不及时就会对原来的裂隙产生作用,因此裂隙变大。原因之二是丹江口市库区水量增加,改变了原来的环境而产生的压力。省地矿局高级工程师曾对武当山有专文记述。他认为“武当山地区之北为丹凤至内乡断裂带,南为青峰断裂带,其东为丹江断裂带,其西为竹溪断裂带。以上四个断裂块相互交切,够成武当断块。”(引自《武当山总体规划大纲》)。丹江库区刚好是断裂交错处,水的压力必然迫使地壳发生变化,天柱峰裂隙就会逐渐增大。原因之三是地震,史料记载和相关专家认为武当山不会发生大型地震,而小震会常常伴随。当然也有人认为村民放土炮也会受到影响,这也是因素之一,也属于震的范畴。上述地壳的物理运动以及大量蓄水的压力等等,都是不可避免地带来不利因素,加上山体裂隙越大放电性能就越差。所以“雷火炼殿”与特殊的地质构造和后期地壳运动加大了裂隙有一定的关系,致使雷电释放电流不畅所致。

“雷火炼殿”在清代确实多次出现,那么与现代的蓄水关系不是很大。当然,后期使地质发生变化还是有关系的。老道人回忆,在炼殿来临之前,多半雷雨季节,空中氧气稀薄,会出现闷热,空气湿度大,天上布满乌云,伴有雷声和闪电。民国以前,居住在金顶的道人们大都经历过,也有恰巧到大顶朝拜的香客都会有幸碰上。但是,道人们会立即让他们赶紧下到皇城外躲避,以免遭受不测,解放后也是采用如此方法来解决灾害发生的,直到1979年文物部门装上避雷针后,再没有出现过“雷火炼殿”现象。

历史上的“雷火炼殿”究竟是什么样?八十年代,我们先后采访了原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武当山道教协会名誉会长王教化道长,中国道教协会常务理事李宇文道长,武当山金顶住庙道人吴理达道长,武当山文管所原副所长离休干部刘朋轩和已故离休干部刘世德等人。据他们介绍,与上面述说都大同小异。每年的初夏以后,武当山就必须炼殿一次,有人说每年三月三是真武大帝的生日,天兵天将和他的文武大臣都要来武当山朝贺。真武祖师每年也要在三月十五日去上天回拜玉皇大帝和其他天上神仙。道教规定只有这天,山下“翠花街”的烟花女子们,才能允许到大顶去会见一次祖师的“金面”,平时不得朝拜,以免亵渎神灵。这些风尘女子身上会有些晦气带入,当然也包括一些孕妇平时也不得参拜,还有一些邪恶凶奸之人平时也不敢擅自进入圣地,否则就会玷污圣灵,遭到雷劈。作为神的寓所,应该经常保持清洁,他们必须在规定的这天才能到武当山朝拜。但是,因为他们的到来,会带来一些污秽的东西需要清理,所以,每年阴历3月15日以后,武当山就要来一次“大扫除”,用“雷火炼殿”的方式来“荡除污秽,驱逐妖邪”,保证圣殿神灵圣洁。故事确实在情理之中,特别是加入了宗教色彩,使故事更具流传性,在趣味性上也增添了几分佐料,使这个传奇的故事更具广泛性和传播学,因此,几百年来流传经久不衰。

然而,神话终归于神话,我们要用科学的观点来解释。炼殿是在每年初夏以后发生,应该是可信的。这个时间也是正处雷雨季节,也是高发区。武当山地形地貌也造就了它必然形成的根本原因,天柱峰古人称谓“一柱擎天”主峰海拔为1613米,周回七十二峰“皆拱稽”,我们不难看出中锋最高,一峰突出最容易接收雷电,武当山又属于雷击多发区,常见的有“直击雷”“滚地雷”“炸雷”“落地雷”等,显然都是具有杀伤性较强的雷电。

为了详尽地了解“炼殿”,力求取得更多、更详尽、更充分的第一手资料,又采访了原道教协会办公室主任张长起同志,他详细地介绍了一些情况,他说道士庞高成、方继权在武当山金殿时间最长,最有发言权,他们都是很小来武当出家,现在都70多岁了(距今已有110岁),据他们回忆,炼殿是常有的事,大小炼殿都经历过,几十年他们都掌握了很多经验,而且也相当灵验。炼殿前有一种预兆,即金殿的脊、檐及小动物从口中吐出一缕缕白色的烟雾,并发出一种“吱吱……”的响声,这就是史书上记载的“海马吐雾”,即武当动八景奇观之一。当人们发现这一奇观时,就必须以最快的速度躲进金殿旁的左右的签、印房房间里,或者快速下到朝拜殿内躲避,很快就要雷光闪电,顿时就会天昏地暗,炸雷当空,躲闪不及就会遭受雷劈的危险。既是躲藏在屋里也会感到天摇地动,此时所藏在屋里的人只有求生的欲望,根本不敢左顾右盼,有经历过一次的道人才敢睁眼观看雷火炼殿的壮观景象。在下面的皇经堂等处也根本没有观看的机会,因为是风雨交加,雷鸣闪电,它伴随着滂沱的大雨,顾不及观看,当然,有幸在皇经堂对面的戏楼里可以观看到这一场景。

1973年5月,武当山文物管理所职工王大学、王兴举二位同志,当时在金殿值班,也巧遇了这场“炼殿”的经历,和上述讲的基本一致。雷雨前就已经躲藏到印房,这次二人虽然没有受伤,但身体感到很虚弱,疲劳无力,雷电过后,二人均害一场大病,身心受到了伤害,至今难忘,都说自己是拣了一条命回来。他们的亲身经历,当人们问及此事时还是心有余悸,都说想起就后怕,那个场景都是惊慌失措,恐惧不安。炼殿过后,周围的山会变得更加清晰、透彻。约1个时辰后,山中会出现新的动八景“陆海奔潮”。雷电过后,金殿也会变得更加明亮、夺目,在阳光下熠熠发光,而“雷火炼殿”因此就成了神话般美丽的传说,也成了武当特有的一大景观。

恰恰就是这样的“雷火炼殿”奇观,再次在武当山上演了一场可怕的灾难!1987年雷击使紫金城、灵官殿、朝拜殿、凤凰池、天池等建筑遭受了严重的损伤,道人数名受伤住院,房屋震垮,古树被雷电击死,皇城砖被击毁多处,损失惨重。其实,文物部门早在70年代初期就非常重视金殿极其附属建筑物的防雷保护。曾聘请了相关部门的技术人员实地踏勘,进行多次专题调查分析,并作出了安装避雷针实验。由于全国没有先例,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测试均未达到理想的效果。丹江口市文化局为了慎重起见,经请示省、地和原均县人民政府的同意,特聘请了原均县水电局工程师进行实地勘察分析,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作为水电局一个科研攻关项目,得到了上级相关专家的论证,测试结果达到了预期效果。取得上级批准后,武当山文物部门又于1986年重新安装了一架避雷网,效果甚佳,并在全国其它文物部门进行推广,如北京地区的各名胜古迹都是参造武当山的经验安装的霹雷设施,效果甚佳。

为什么武当山在安装好避雷针的第二年(1987年)再次发生雷击事件呢?原因是在维修金顶签房时工人施工中造成的失误所致。事故发生后,省公安厅委派了防雷专家,并成立了联合调查组,对雷击的各个部位都作了深入细致的调查了解。现场测试证明,金殿防雷的各项指数仍然符合要求,然后又对引线进行了勘察,发现了地埋线与连接部位被人为的锯断,工程竣工后没有立即接通锯断的部位,而是接在废置的线上;导致接错的原因是,第一次避雷针引线也没有及时清理,仍然散落在金殿附近,分布有六条钢筋,这些散雷线也全部暴露在地表,而签房右侧墙根部的钢筋,又不知道是哪位电焊师傅给画蛇添足的接通了,所以它又联通了第二次装置,裸露的线接通后就会无序放电,两大失误是这次事故的直接原因。它造成古树被击(古树上有铁皮挂牌引电)伤12处直接死亡、九连蹬铁索、城墙砖也被击碎多处,引线凡到的地方也都受到了雷击。如天池、凤凰池,道人宿舍,窗户上有金属挂的衣服,全部击断,幸亏道人都在殿堂值班,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在太和宫右侧的门上方有一小金属物,两位值班道人也是雷响人倒,门里的一位道人也当场击昏。

这场事故大面积遭到雷击,原因是雷电来势凶猛,为侧击雷,首先围着金顶旋击,持续时间较长,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雷击活动。先由北面(二天门)到西天门,然后又移至东天门,再掉头向南,击朝拜殿、凤凰池等,整个金顶全部成立雷电区。

“雷火炼殿”给金殿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金殿背面经过几百年的数次雷击后几乎全部失去光泽,身上全部被铜绿锈饰殆尽,这个锈是有害毒锈,甚至可以传染。正面保存较背面好些,但也出现了很多病害。金殿屋面非常糟糕,几百年来的雷击,造成损伤严重,鎏金脱落,满身千孔百疮,最小的坑若芝麻大小,最大的超过黄豆,甚至瓦垄起翘,九条脊以及脊饰、小跑(仙人走兽)、吻饰、垂兽无一幸免,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

是不是有人会问明代为什么没有被“雷火炼殿”呢?显然不是明代建造者有意而为。

我们的祖先非常聪明,他们在建设之初就考虑了怎样防范遭雷击的因素。他们在基础之下是不是放置了金属导电体呢?回答是肯定的,已经放置铜板,潜入地下,基础下是青石条,上面是玉石台明,台明上周围用玉石制作的花板望柱和金殿。原来古人十分智慧,他们在金殿基础下面挖了个井字型槽,槽内用黄土锤实,据地面约70公分铺设有一层木炭,炭上放置有盐巴,上面有有夯实的黄土,铜板铺设好后与地上铜板连接,铜板又于金殿连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导电系统。据武当山道教协会前任会长王光德介绍,在维修金顶基脚和父母殿时,发现金殿与父母殿间的设置才解开了谜底,完全明白了为什么明代的几百年间没有出现“雷火炼殿”这一现象。估计到了明末或清代之初,这个垫层的木炭和盐巴沉降,与地面形成了一个小的空间,加上盐巴有腐蚀性,又吸潮,虽然潮湿是好事,便于导电,但也带来了致命的伤害,将地埋的连接铜板腐饰断离,在也无法完全释放强烈的电流,因为地质基础状况差,除是云母石外,还有七条裂隙造成放电受阻,所以引发了炼殿这一自然现象。金殿背面的西北角至今仍然有一块钢板,由于受到雷击,已经将基座向外移动,痕迹清晰可见。

因此,造成“雷火炼殿”的直接原因是地埋铜板断离,天柱峰七条裂隙增大,导电性能下降,放电不畅所致。所以,安装避雷装置,是非常必要的。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从尊重科学的观点出发,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雷火炼殿”并非“奇观”,必须让其消失!如果让它重新展现,满足个别人的眼球,必将会给人们带来沉重的代价。金殿必须安装避雷针,它不仅能够有效地保护文物不再遭受破坏,让它永续传承,还能够保护人民财产,更重要地能够保护着广大游人的生命安全!

 

   

 

武当山“雷火炼殿”解谜

---------“雷火炼殿”是武当山动八景之一。

“雷火炼殿”最早见于清乾隆九年王概《大岳太和山纪略》和清代光绪十年党居易《均阳志》,民国熊宾的《续修大岳太和山志》也记载了此类信息,其它明代文献资料均无记载“雷火炼殿”之事。据历代老道长口碑相传和亲身经过炼殿经历的道长回忆,炼殿时金殿屋面有一团火球上下或左右滚动,火团周围的火苗呈绿色,炼殿后的屋面,犹如去污后清洗般的干净、明亮,说明清代出现了雷火炼殿无疑。

 

 

武当山金殿,敕建于明永乐14(公元1416)年,为什么明代建筑到了清代才出现这一奇观呢?查明代永乐以后的明代武当山志书,均未提及“雷火炼殿”之事,原因是清代文人流行和喜爱文案的加工,地方文人纷纷把自己的家乡刻画的更加美丽、绚烂,全国名山、名胜古迹的很多地方都在清代以后大量地出现了“八景”、“十景”的景物描写,杭州西湖有“西湖十八景”等等,都是清代人所为。当然,古代清以前名人写“八景”者也不乏其人,如明代王佐在《大岳太和山志》记载了驸马都尉沐昕写的“太和山八景”,文中有“天柱凌云、玉虚环翠、五龙披雾、九渡鸣水、南岩峭壁、紫霄层峦、雷洞发春、琼台霁晓”等,全国其它名胜区也有记载。而清代文人热衷于雅,可能与文风流行也有极大的关系。清代地方志书和武当道教志书都将“雷火炼殿”之事记入史册,又被民间不断地加工渲染,他们将道教信奉的玄天上帝和每年三月三巡视天界,编造成神话传说,将故事与景物融于其中,显得十分得体,使得“雷火炼殿”变得更加神奇光彩。

看来“雷火炼殿”并不是孤立发生的,而是与其他因素并存后的产物。是否与地质构造有关呢?经湖北省第五地质大队岩石鉴定中心和中南建筑设计院勘察论证,“武当山石质为绢云母石英片岩,主体地层为距今10—13亿年前的上元古界大山喷发岩及沉积砂砾石,在漫长的地质历程中,地质经过多次地质构造运动,岩石的结构、构造和成分经受了变质,酸性火山岩变成浅灰色的绢云石英纳长石片岩,基性火山岩变成暗绿泥钠长片岩。沉积砂页岩变成绢云母石英片岩、变粒岩”武当山志书通称“金星石”、“银星石”此石质性能较差,容易风化。据专家分析,天柱峰最初有细微的裂隙,逐步发生变化。经地质部门勘察后分析,“天柱峰目前有七条节理性裂隙。即南天门至东天门、签房至金殿、北天门至印房、父母殿至北天门、西天门北侧、西天门南侧、父母殿后墙等七条裂隙。其中南侧有一条东西向断层,经太和宫、皇经堂、凤凰池而过,断层面北倾58°,断层北面层层向上推移。”

这些裂隙逐渐增大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安装了金殿这个金属导电体所致。虽然大地本身是导电体,但是石质里含有大量的云母,云母是一种绝缘物质。山体本来就有微小的裂隙,安装金殿后受外界雷击的影响,致使导电不畅,当金殿接受到雷电以后,金属放电过快、过猛,云母石放电性能差,承受不及时就会对原来的裂隙产生作用,因此裂隙变大。原因之二是丹江口市库区水量增加,改变了原来的环境而产生的压力。省地矿局高级工程师曾对武当山有专文记述。他认为“武当山地区之北为丹凤至内乡断裂带,南为青峰断裂带,其东为丹江断裂带,其西为竹溪断裂带。以上四个断裂块相互交切,够成武当断块。”(引自《武当山总体规划大纲》)。丹江库区刚好是断裂交错处,水的压力必然迫使地壳发生变化,天柱峰裂隙就会逐渐增大。原因之三是地震,史料记载和相关专家认为武当山不会发生大型地震,而小震会常常伴随。当然也有人认为村民放土炮也会受到影响,这也是因素之一,也属于震的范畴。上述地壳的物理运动以及大量蓄水的压力等等,都是不可避免地带来不利因素,加上山体裂隙越大放电性能就越差。所以“雷火炼殿”与特殊的地质构造和后期地壳运动加大了裂隙有一定的关系,致使雷电释放电流不畅所致。

“雷火炼殿”在清代确实多次出现,那么与现代的蓄水关系不是很大。当然,后期使地质发生变化还是有关系的。老道人回忆,在炼殿来临之前,多半雷雨季节,空中氧气稀薄,会出现闷热,空气湿度大,天上布满乌云,伴有雷声和闪电。民国以前,居住在金顶的道人们大都经历过,也有恰巧到大顶朝拜的香客都会有幸碰上。但是,道人们会立即让他们赶紧下到皇城外躲避,以免遭受不测,解放后也是采用如此方法来解决灾害发生的,直到1979年文物部门装上避雷针后,再没有出现过“雷火炼殿”现象。

历史上的“雷火炼殿”究竟是什么样?八十年代,我们先后采访了原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武当山道教协会名誉会长王教化道长,中国道教协会常务理事李宇文道长,武当山金顶住庙道人吴理达道长,武当山文管所原副所长离休干部刘朋轩和已故离休干部刘世德等人。据他们介绍,与上面述说都大同小异。每年的初夏以后,武当山就必须炼殿一次,有人说每年三月三是真武大帝的生日,天兵天将和他的文武大臣都要来武当山朝贺。真武祖师每年也要在三月十五日去上天回拜玉皇大帝和其他天上神仙。道教规定只有这天,山下“翠花街”的烟花女子们,才能允许到大顶去会见一次祖师的“金面”,平时不得朝拜,以免亵渎神灵。这些风尘女子身上会有些晦气带入,当然也包括一些孕妇平时也不得参拜,还有一些邪恶凶奸之人平时也不敢擅自进入圣地,否则就会玷污圣灵,遭到雷劈。作为神的寓所,应该经常保持清洁,他们必须在规定的这天才能到武当山朝拜。但是,因为他们的到来,会带来一些污秽的东西需要清理,所以,每年阴历3月15日以后,武当山就要来一次“大扫除”,用“雷火炼殿”的方式来“荡除污秽,驱逐妖邪”,保证圣殿神灵圣洁。故事确实在情理之中,特别是加入了宗教色彩,使故事更具流传性,在趣味性上也增添了几分佐料,使这个传奇的故事更具广泛性和传播学,因此,几百年来流传经久不衰。

然而,神话终归于神话,我们要用科学的观点来解释。炼殿是在每年初夏以后发生,应该是可信的。这个时间也是正处雷雨季节,也是高发区。武当山地形地貌也造就了它必然形成的根本原因,天柱峰古人称谓“一柱擎天”主峰海拔为1613米,周回七十二峰“皆拱稽”,我们不难看出中锋最高,一峰突出最容易接收雷电,武当山又属于雷击多发区,常见的有“直击雷”“滚地雷”“炸雷”“落地雷”等,显然都是具有杀伤性较强的雷电。

为了详尽地了解“炼殿”,力求取得更多、更详尽、更充分的第一手资料,又采访了原道教协会办公室主任张长起同志,他详细地介绍了一些情况,他说道士庞高成、方继权在武当山金殿时间最长,最有发言权,他们都是很小来武当出家,现在都70多岁了(距今已有110岁),据他们回忆,炼殿是常有的事,大小炼殿都经历过,几十年他们都掌握了很多经验,而且也相当灵验。炼殿前有一种预兆,即金殿的脊、檐及小动物从口中吐出一缕缕白色的烟雾,并发出一种“吱吱……”的响声,这就是史书上记载的“海马吐雾”,即武当动八景奇观之一。当人们发现这一奇观时,就必须以最快的速度躲进金殿旁的左右的签、印房房间里,或者快速下到朝拜殿内躲避,很快就要雷光闪电,顿时就会天昏地暗,炸雷当空,躲闪不及就会遭受雷劈的危险。既是躲藏在屋里也会感到天摇地动,此时所藏在屋里的人只有求生的欲望,根本不敢左顾右盼,有经历过一次的道人才敢睁眼观看雷火炼殿的壮观景象。在下面的皇经堂等处也根本没有观看的机会,因为是风雨交加,雷鸣闪电,它伴随着滂沱的大雨,顾不及观看,当然,有幸在皇经堂对面的戏楼里可以观看到这一场景。

1973年5月,武当山文物管理所职工王大学、王兴举二位同志,当时在金殿值班,也巧遇了这场“炼殿”的经历,和上述讲的基本一致。雷雨前就已经躲藏到印房,这次二人虽然没有受伤,但身体感到很虚弱,疲劳无力,雷电过后,二人均害一场大病,身心受到了伤害,至今难忘,都说自己是拣了一条命回来。他们的亲身经历,当人们问及此事时还是心有余悸,都说想起就后怕,那个场景都是惊慌失措,恐惧不安。炼殿过后,周围的山会变得更加清晰、透彻。约1个时辰后,山中会出现新的动八景“陆海奔潮”。雷电过后,金殿也会变得更加明亮、夺目,在阳光下熠熠发光,而“雷火炼殿”因此就成了神话般美丽的传说,也成了武当特有的一大景观。

恰恰就是这样的“雷火炼殿”奇观,再次在武当山上演了一场可怕的灾难!1987年雷击使紫金城、灵官殿、朝拜殿、凤凰池、天池等建筑遭受了严重的损伤,道人数名受伤住院,房屋震垮,古树被雷电击死,皇城砖被击毁多处,损失惨重。其实,文物部门早在70年代初期就非常重视金殿极其附属建筑物的防雷保护。曾聘请了相关部门的技术人员实地踏勘,进行多次专题调查分析,并作出了安装避雷针实验。由于全国没有先例,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测试均未达到理想的效果。丹江口市文化局为了慎重起见,经请示省、地和原均县人民政府的同意,特聘请了原均县水电局工程师进行实地勘察分析,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作为水电局一个科研攻关项目,得到了上级相关专家的论证,测试结果达到了预期效果。取得上级批准后,武当山文物部门又于1986年重新安装了一架避雷网,效果甚佳,并在全国其它文物部门进行推广,如北京地区的各名胜古迹都是参造武当山的经验安装的霹雷设施,效果甚佳。

为什么武当山在安装好避雷针的第二年(1987年)再次发生雷击事件呢?原因是在维修金顶签房时工人施工中造成的失误所致。事故发生后,省公安厅委派了防雷专家,并成立了联合调查组,对雷击的各个部位都作了深入细致的调查了解。现场测试证明,金殿防雷的各项指数仍然符合要求,然后又对引线进行了勘察,发现了地埋线与连接部位被人为的锯断,工程竣工后没有立即接通锯断的部位,而是接在废置的线上;导致接错的原因是,第一次避雷针引线也没有及时清理,仍然散落在金殿附近,分布有六条钢筋,这些散雷线也全部暴露在地表,而签房右侧墙根部的钢筋,又不知道是哪位电焊师傅给画蛇添足的接通了,所以它又联通了第二次装置,裸露的线接通后就会无序放电,两大失误是这次事故的直接原因。它造成古树被击(古树上有铁皮挂牌引电)伤12处直接死亡、九连蹬铁索、城墙砖也被击碎多处,引线凡到的地方也都受到了雷击。如天池、凤凰池,道人宿舍,窗户上有金属挂的衣服,全部击断,幸亏道人都在殿堂值班,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在太和宫右侧的门上方有一小金属物,两位值班道人也是雷响人倒,门里的一位道人也当场击昏。

这场事故大面积遭到雷击,原因是雷电来势凶猛,为侧击雷,首先围着金顶旋击,持续时间较长,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雷击活动。先由北面(二天门)到西天门,然后又移至东天门,再掉头向南,击朝拜殿、凤凰池等,整个金顶全部成立雷电区。

“雷火炼殿”给金殿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金殿背面经过几百年的数次雷击后几乎全部失去光泽,身上全部被铜绿锈饰殆尽,这个锈是有害毒锈,甚至可以传染。正面保存较背面好些,但也出现了很多病害。金殿屋面非常糟糕,几百年来的雷击,造成损伤严重,鎏金脱落,满身千孔百疮,最小的坑若芝麻大小,最大的超过黄豆,甚至瓦垄起翘,九条脊以及脊饰、小跑(仙人走兽)、吻饰、垂兽无一幸免,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

是不是有人会问明代为什么没有被“雷火炼殿”呢?显然不是明代建造者有意而为。

我们的祖先非常聪明,他们在建设之初就考虑了怎样防范遭雷击的因素。他们在基础之下是不是放置了金属导电体呢?回答是肯定的,已经放置铜板,潜入地下,基础下是青石条,上面是玉石台明,台明上周围用玉石制作的花板望柱和金殿。原来古人十分智慧,他们在金殿基础下面挖了个井字型槽,槽内用黄土锤实,据地面约70公分铺设有一层木炭,炭上放置有盐巴,上面有有夯实的黄土,铜板铺设好后与地上铜板连接,铜板又于金殿连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导电系统。据武当山道教协会前任会长王光德介绍,在维修金顶基脚和父母殿时,发现金殿与父母殿间的设置才解开了谜底,完全明白了为什么明代的几百年间没有出现“雷火炼殿”这一现象。估计到了明末或清代之初,这个垫层的木炭和盐巴沉降,与地面形成了一个小的空间,加上盐巴有腐蚀性,又吸潮,虽然潮湿是好事,便于导电,但也带来了致命的伤害,将地埋的连接铜板腐饰断离,在也无法完全释放强烈的电流,因为地质基础状况差,除是云母石外,还有七条裂隙造成放电受阻,所以引发了炼殿这一自然现象。金殿背面的西北角至今仍然有一块钢板,由于受到雷击,已经将基座向外移动,痕迹清晰可见。

因此,造成“雷火炼殿”的直接原因是地埋铜板断离,天柱峰七条裂隙增大,导电性能下降,放电不畅所致。所以,安装避雷装置,是非常必要的。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从尊重科学的观点出发,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雷火炼殿”并非“奇观”,必须让其消失!如果让它重新展现,满足个别人的眼球,必将会给人们带来沉重的代价。金殿必须安装避雷针,它不仅能够有效地保护文物不再遭受破坏,让它永续传承,还能够保护人民财产,更重要地能够保护着广大游人的生命安全!